在現場進行廣播節目時,討論你遭受家庭暴力的經驗這個主題時,看見電話線全,那很沉痛的感覺,原來,有這麼多的受害都。


為什麼這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,會選擇默默隱忍一次又一次的痛楚,繼續待在那個家庭裡,沒有離開呢?


許多答案都指向,受暴者多為婦女,缺乏經濟能力,若執意離開家庭,往後的生活開銷會是大問題。但是,如果你看過足夠的個案資料,就會相信經濟支柱並非最主要的原因。


很多受暴的水深火熱之中,沒能倖免於難,其實,是很多傳統的觀念,讓施暴都和受暴者,彼此都受害。這些讓家暴不斷發生的傳統觀念,包括:打是情,罵是愛。床頭吵,床尾合,家醜不可外揚。


導致施暴者很容易找台階下,而受暴者則心存僥倖,毫無根據的樂觀,認為對方下次一定會改,於是,暴力不再只是家庭裡的偶發事件,變成一種很特別的溝通習慣。


隱忍理由不存在


我總覺得,施暴者該受到譴責,並施行改造教育,但長期受暴者,也該接受心理輔導。


因為,他們選擇隱忍的理由,通常聽到的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。這個理由比經濟條件更令人匪夷所思。


在家庭暴力環境之下長大的小孩,不僅不會真正過得幸福,而且一生都會籠罩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。


根據專業輔導的資料顯示,多數施暴者都來自暴力家庭。


換句話說,上一代習慣暴力相向的習慣,會影響到下一代處理衝突的方式。


關心青少年在暴力家庭的成長狀況,很常聽到的輔導方式,都是你們要遠離家庭暴力的陰影。但事實上,家庭暴力的陰影,一旦存在,就揮之不去。


在教導孩子遠離家庭暴力的影之前,應該先遠離家庭暴力的現場,趕快向外求援,找親友、鄰居、或警察來制止悲劇發生。受暴者,也該採取相同的策略,不要杵在那裡挨揍,早一步脫離暴力現場,可以少一點傷害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隨心所欲 開心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